教育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跨越山海的奔赴里,学院的牵挂,落在每一句耐心倾听的关怀中。为深入了解2022级五年制未返校学子的实际情况,破解大家未如期报到的难题,近期,我院王林老师参与由基础教学部:刘佳棋老师、吴能老师、解巧老师组成的家访小组,专程前往学生家里,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沟通传递温暖,为学子们的未来保驾护航。
一、以“心”定方向,让家访满含诚意
出发前,家访小组便明确“以生为本”的核心思路,围绕四大目标精心筹备,让每一次沟通都精准、有效:
• 探因更“深”:不止于了解“未返校”的表面结果,更深入挖掘背后的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影响,以及学子从中职升入高职的适应困惑,全面掌握大家面临的真实困境;
• 核实更“准”:面对面与学子、家长交流,细致确认未报到的具体原因——无论是身体不适的阻碍、家庭突发的变故,还是对未来的迷茫与思想波动,都认真倾听、逐一记录;
• 帮扶更“实”:针对家访中发现的问题,现场对接学院资源,及时讲解助学金、助学贷款、学业辅导等帮扶政策,为学子们提供看得见、用得上的解决方案;
• 引导更“暖”:不搞“单向劝说”,而是结合每位学子的性格与想法,用真诚的沟通传递“学习改变未来”的信念,鼓励大家珍惜受教育的机会,勇敢追逐梦想。
二、以“行”传温暖,让关怀抵达身边
家访小组带着对学子的牵挂,穿梭在资阳的街巷与小区,用一次次真诚的对话,搭建起学院与家庭的“连心桥”。
(一)倾听诉求,为迷茫学子留一盏“返校灯”

家访小组前往第一位学子的家中。与家长交流后得知,孩子因暂时的厌学情绪选择外出务工,家长虽尊重孩子的决定,却也藏着一丝对未来的担忧。小组没有急于劝说,而是耐心讲解学院的专业课程优势、实习就业资源,以及灵活的返校政策,“只要孩子想回来,学院随时欢迎”——一句承诺,为这个家庭留下了希望的出口。
家访小组前往另一位学子家中。家长反复说着“想让孩子继续读书”,可学子却因对学业的抵触情绪沉默不语。小组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在学子身边,从“未来职业选择”聊到“个人兴趣发展”,慢慢化解他的抵触,告诉他:“读书不是唯一的路,但却是能让未来有更多选择的路,有任何困惑,学院都能帮你一起想办法。”
对于无法现场走访的学子,小组也通过电话逐一线上沟通:有的学子渴望返校,却因家长担心“学不到技术”而受阻;有的家庭因经济压力大,对继续读书存有顾虑;还有的学子暂时选择务工,家长也表示支持。无论哪种情况,小组都认真记录下大家的诉求,反复强调“学院的大门永远为大家敞开”,让每一位学子都感受到不被遗忘的温暖。
(二)清晨守候,见证学子的“态度转变”
考虑到一位学子清晨9点要上班,家访小组特意提前调整时间,7点半便抵达学生家中。此前,这位学子态度坚决地想要退学,可当小组准时上门后,从“休学政策”聊到“未来职业规划”,从“当下的困惑”谈到“学业的可能性”时,她的眼神渐渐有了变化——从最初的抵触,到后来的沉默思考,再到主动询问“休学后还能返校吗”。到最后还是决定再考虑一段时间选择是休学还是继续回到学校读书。
三、以“恒”守初心,做学子永远的后盾
此次家访,不仅让学院摸清了未返校学子的情况,更让大家感受到了“被在乎”的温暖。后续,我院将继续以“个性化、常态化”的关怀,守护每一位学子的成长:
• 为“想返校”的学子开“绿灯”:全程协助办理入学手续,对接学业辅导老师,帮大家快速适应高职学习节奏;
• 为“暂迷茫”的学子留“空间”:保持每月1-2次的沟通,关注大家的工作、生活状态,及时解答休学、复学相关疑问;
• 为“有困难”的学子送“政策”:持续宣传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等帮扶措施,让家长和学子不再因经济问题发愁。
教育从来不是“一刀切”的要求,而是“因人而异”的守护。无论学子们此刻选择继续学业,还是暂时走向社会,我院都愿做大家最坚实的后盾——累了可以回头,困惑了可以求助,想追梦时,校园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期待未来的某一天,能在课堂上、校园里,与更多学子重逢,一起书写属于青春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