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智能与制造学院星火井冈山实践团踏上井冈山的青石板路,循着历史的足迹,我们走进一栋朴素的土砖楼房——八角楼。这里曾点亮一盏昏黄的清油灯,映照出中国革命前路的万丈光芒。

一灯如豆,照亮艰难岁月
轻轻推开木门,步入八角楼,时间仿佛倒流。一楼是士兵住房和朱德同志的住处,简朴的木板床、清冷的环境,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的艰苦岁月。顺着窄小的木梯登上二楼,毛泽东同志的卧室兼办公室呈现在眼前——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一盏清油灯,还有那著名的八角形天窗。

图为八角楼旧址群毛泽东故居书桌
就是在这张书桌上,毛泽东借着一根灯芯的微弱灯光,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他科学分析了中国革命的特点,首次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思想,犹如黑暗中的明灯,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方向。
"一根灯芯"的故事至今感人至深。当时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毛泽东以身作则,每天晚上办公只点一根灯芯。警卫员担心他的视力,悄悄添了一根,却被他坚决拨去。这盏只有一根灯芯的清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真理之路。
八角楼的天窗设计巧妙,八面采光使得白天室内明亮无需点灯。这种当地人的智慧,也被毛泽东巧妙运用,比喻革命要善于利用各方力量,开辟光明前景。

图为八角楼旧址群毛泽东故居书桌
站在八角楼前,我们仿佛看到毛泽东同志伏案疾书的身影,听到他与战友们热烈讨论的声音。这里不仅是革命领袖生活工作的地方,更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重要见证。
薪火相传,启迪青年新思
今日的八角楼静静地矗立在井冈山怀抱中,每年吸引着无数参观者前来瞻仰。人们在这里追寻红色记忆,感悟革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那盏清油灯早已完成历史使命,但它所代表的精神之光,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走出八角楼,阳光正好。那盏灯的光似乎已融入每一位实践团学员的心中。它化作了一份坚定的信仰、一种科学的方法、一股创新的勇气。同学们纷纷表示,必将把这份“光明”带回校园、带回家乡,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八角楼的灯火,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人:星火井冈山实践团成员陈明涵)